在6月30日至7月17日期间,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任和水英的统筹安排下,教研室团队全力推动综合素质实践周活动顺利开展。此次实践周,由何孟闰老师负责引领环境艺术设计2402班级参与其中,各项任务均得以有效落实。
Prat 01.环境艺术设计2402曹琪娅
锦州东湖生态公园在可持续设计上已实现“生态基础扎实、成本可控、贴合本土”的目标,其水生态循环、本土植物配置等实践为同类城市生态公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但在能源利用、游客互动、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,通过补充可再生能源设施、增加生态教育互动设计及创新游客参与机制,可进一步提升公园的可持续性与社会价值,使其成为锦州城市生态建设与公众生态教育的标杆项目。
Prat 02.环境艺术设计2402吴丁炜
本次上海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实践活动,既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实践检验,也是一次生态理念的深刻洗礼。它让我明白,可持续设计不是孤立的技术应用,而是需要兼顾自然生态、人文艺术与公众需求的系统工程。未来,我将带着本次实践的收获,继续探索生态与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,努力成为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可持续设计参与者。
Prat 03.环境艺术设计2402邓超
漫步于三垟湿地,我能感受到可持续设计带来的生机,却也窥见了发展与保护之间那道不易平衡的细痕。它像一块璞玉,生态保护的根基、景观的诗意与游人的便利,都等待着更精心的雕琢。我衷心期望,我们不仅能守护好这片城市的绿肺,更能让它成为一座人与自然深度对话、充满人文温度的生态殿堂。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创造。
Prat 04.环境艺术设计2402李可静
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在生态修复、海绵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实践,让我明白可持续设计并非单纯的技术叠加,而是要尊重自然规律,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调节能力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例如,公园通过构建多层次植物群落提升生物多样性,利用海绵设施实现雨水资源循环利用,这些实践让我意识到,可持续设计应将项目与周边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量,而非孤立地进行设计。
Prat 05.AI赋能绿色空间设计-环境艺术设计2402路明明、环境艺术设计2401黄仁炜
通过本次暑期综合素质实践,我们深刻感悟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魅力。结合何老师课堂上所讲的“AI赋能空间设计”方法的启发下,我们完成了“城林探古”园林景观设计方案。我们尝试让AI成为洞察历史文脉与生成设计灵感的伙伴,最终打造了一个既承载城市记忆、又充满智能交互体验的园林空间,真正实现了传统意境与现代科技的有机共生。
Prat 05.AI赋能土特产海报设计-环境艺术设计2402路明明、环境艺术设计2401黄仁炜
在暑期对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的实地调研中,我们发现当地虽坐拥以“马陆葡萄”为代表的优质物产,却在品牌塑造与传播渠道上存在明显短板,导致其市场知名度与产品价值未能完全匹配。为破解这一“有资源、无响量”的困境,我们项目组决定以设计介入,创作了一套兼具视觉美感与文化内涵的系列海报,旨在为马陆葡萄打造鲜明的品牌标识,探索地方特产推广的新路径。
实践周总结
本次暑期综合实践,不仅是一次对城市绿色空间的深度触摸,更是一场将“生态·空间·创新”理念从课堂带入现实的生动实践。同学们通过专业的视角,解析场所脉络,以设计思维探寻人、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之道。最终呈现的成果,充分展现了我院学子敏锐的洞察力与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活力。
来源|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撰稿|何孟闰